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CSSCI 来源期刊《当代修辞学》2024年第3-5期

八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10-14
《当代修辞学》

2024年第3-5期 

    当代修辞学》(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核心)2024年第3-5期共刊发23篇文章。其中,2024年第3期刊发7篇文章主要包括汉语语法主语、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修辞学、新言语行为分析、认知语言学、社会文化、言语体式、对话、流水句等;2024年第4期刊发7篇文章,主要包括涉及对言语法、对话逻辑、演绎逻辑、吕叔湘诞辰、英汉对比、韵律语法、回环、扁平句法、唐诗迭映、大名词 “对言语法”、词汇修辞化、修辞词汇化、认知加工、双关修辞 ;2024年第5期刊发9篇文章,主要包括“喻”思维、“谐音表达”、“感觉质”、“呈符化”、符号过程、模式化观念、修饰、论辩、辞格、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话题信息度、回指、评价构式、传信语、对话性修辞、“冲突性对话”、“对话性冲突”、语象关系、表格“语言”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刊讯|《当代修辞学》2024年第2期刊讯|《当代修辞学》2024年第1期


目  录  

第3期

特稿

   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修辞知识生产范式

崔希亮 赵   霞   AI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修辞学研究

刘海涛 隆蝉忆  从细读到远观:数智时代人文研究的新路向

修辞传统

胡范铸 胡亦名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的考察

束定芳      泡菜新译名辛奇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杨     简约中的繁丰——试析一种包孕性风格

许立群  对话融合为流水句过程中的视角转化


第4期对言语法沈家煊   主持人语宋文辉  “对言语法”和中国逻辑   权 林     吕叔湘汉语译文的对言韵味——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一刘探宙 李心雨  从回环性对言到句法性递系——论松紧两类句末重现现象的语法和修辞马欣然 张伯江  扁平句法与对言性——“自然书面语”视角     从唐诗的迭映看汉语的语法

修辞传统

傅惠钧   词汇修辞化与修辞词汇化

廖巧云   李蕊秀       语言推论性视角的话语生成新探:以双关修辞为例


第5期

修辞学传统

徐盛桓 李淑静 “思维与谐音表达研究

田海龙     “感觉质呈符化”——“听见美的符号过程解析

袁    方忆翎 “饰论一体:西方辞格论辩观源流考


话语研究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建构中修辞与设计的运作模式研究

卢英顺 话题信息度及其对回指形式的制约

陈昌来 宁柏慧 评价构式(你/您)看/瞧人家NP”的演变及其功能浮现

梁银峰 杨建伟 从历史来源看据说听说的传信功能差异

李    庭审冲突话语中的冲突性对话对话性冲突

    戚晓杰 语象关系视域下的表格语言研究



提  要  

第3期

  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陈 平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提  要: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主语的辨识和定性。在汉语语法学界结构主义研究传统中,汉语基本句式里哪些成分是句子主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争议的。我们首先基于这些没有什么争议的例子,找出汉语语法主语有哪些有别于谓语或宾语的区别性特征。文中列出六点,分别是:1)主语所指物体是谓语所指物体集合的真子集;2)主语语义施事性强;3)主语语用话题性强;4)带数量词的主语作宽域解读,而宾语可作宽域或窄域两种解读;5)主语可作关系小句化转换;6)主语可作谓语转换的“的”字结构的指称对象。我们接着使用这六项特征作为检测手段,检查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语身份有一定争议的句子成分,根据这些成分显示主语属性的多少或强弱,判断它们的主语性高低。文中所说的汉语主语是原型概念,不同句式甚至同一句式主位上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主语属性可以有所不同。本文同时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关键词汉语语法主语 话题 主语特征 原型主语 语法理论
  AI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修辞学研究崔希亮1 赵 霞21.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2.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学院,英国剑桥提  要: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大语言模型发展的过程,回顾西方修辞学和中国修辞学的传统理论框架,指出在大语言模型背景下当代修辞学研究的重新定位,内容包括:修辞学的本体研究、学科融合、情感转向、数字化、认知研究、生态转向。然后从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角度对五家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测试。文章发现大语言模型已经具备了一般的语言修辞能力,但是在理解复杂语义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语言模型的修辞理解和修辞生成能力给我们的启发是人工智能为修辞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路径和变革的可能性。最后,文章展望了人工智能与修辞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修辞学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修辞学 语言理解与生成

   从细读到远观:数智时代人文研究的新路向刘海涛 隆蝉忆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提  要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并用不同于人类数千年习惯的方式在重新定义知识,特别是有关人类“软件”系统运作的知识。本文聚焦数智时代的人文研究,首先讨论人文学科的内涵与本质,通过探讨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旨在进一步厘清数字人文的根本任务。以作者团队研究成果为主线,展示了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人文研究实践,并深入探讨数智时代下人文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果人文的根本任务也在于发现“模式”,那么数字人文可能就不仅仅是把一本书或一幅画数字化到计算机里,而须从“细读”向 “远观”迈进。文科工作者要抓住时代机遇,通过“数据 + 可视化”的透镜发现人文规律,为人工智能及现代化建设贡献人文学者的智慧。

  关键词:数智时代 数字人文 远观 模式 知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的考察胡范铸1 胡亦名21.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2.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提  要:言语主体是语言运用研究的第一性问题,称谓则是其重要的标记系统。可是,对究竟何为“称谓”,“称谓”与“称呼”什么关系,“称谓”是离散的还是系统的,现代汉语的称谓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迄今依然缺乏深入的讨论。依据“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称谓的本质是“社会身份指称”,称呼的本质则是“情景角色磋商”。称谓系统并非只是自发性的日常称谓系统,而是包括两大子系统:一是规制性身份系统,二是自发性身份系统。汉语日常称谓系统也并非传统认为的只有“尊称”和“谦称”,而是包含了三种身份类型:一是“尊敬型称谓”,即“尊称”“谦称”;二是“贬低型称谓”,即“傲称”“贬称”;三是“平视型称谓”,即“平称”“近称”“昵称”“婉称”“谐称”。历来认为“姓名”似乎并不能构成“称谓”,因为“姓名”属于专有名词,是“个别化”而非“类型化”的。其实不然,如果把“姓名”看作一个构式,则这一构式就成为“身份”符号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就是“构式称谓”。汉语的日常身份指称只有放在这样一个系统中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新言语行为分析 规制性身份系统 自发性身份系统 尊敬型称谓 贬低型称谓 平视型称谓 构式称谓

“泡菜”新译名“辛奇”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束定芳1 唐 仪21.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2.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提  要:本文以韩国政府部门将Kimchi的汉语译名由“泡菜”改为“辛奇”的过程以及相关争论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基本范畴理论、转喻(命名)理论、基于使用的理论等,说明新译名为什么未能被中国民众接受,也不可能被中国政府接受。同时,通过对本次改名风波以及其他相关中韩文化冲突的分析,说明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但通常情况下,社会文化与认知决定了语言使用。语言是(个人和社会)认知的工具,更是(社会文化)认知的产物。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社会文化 译名 “辛奇”(Kimchi) "泡菜"

  简约中的繁丰——试析一种包孕性风格

杨   彬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提  要:文本的语言风格纷繁各异,究其根本恐或主要是不同言说者“性情所铄、陶染所凝”的结果。语言风格类型繁多且变化多端,其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因而,风格问题既宜也应作为修辞学领域的重要论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抽象实体的语言符号所构成的各种言语体式,是不同风格得以附丽的载体,此乃确保风格研究科学性的物质性材料。在讨论简约与繁丰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动静、虚实、微巨、疏密、具体与抽象等不同性质信息的组配情况,概括出具有“简约中的繁丰”这种包孕性风格的言语形式的基本类型,并依据注意力视窗开启和意象能力等理论观点,探究该包孕性风格的建构机制。 

  关键词:言语体式 简约 繁丰 包孕性风格 信息性质 建构机制

  对话融合为流水句过程中的视角转化许立群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提  要 :本文关注流水句断连特征的交际互动性来源,考察对话融合为流水句的条件。本文认为对话是双视角话语,而流水句是单视角话语,对话融合为流水句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双视角向单视角的转化。对话能否融合为流水句取决于话语的对立视角能否消解,难以直接消解的视角对立主要表现为指称对立、态度对立、行为对立。通过测试考察可以发现对话融合为流水句过程中话语性质转化的连续统,即:引用话语—假设话语—直述话语。

  关键词: 对话 流水句 视角

  第4期  “对言语法”和中国逻辑宋文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提  要:“对言语法”揭示了汉语语法的诸多核心特征,说明其依据的是对话逻辑,跟西方基于命题建构的演绎逻辑不同。本文梳理思想史的线索发现,与“对言语法”的认识一致,汉语和印欧语语法根本特征的差别、中西思想传统的差别都是命题是否占据核心地位。西方思想传统以命题和表征论为根本,中国思想传统对此持消极立场,这是双方对“道”与“言”关系看法相左的结果。由此导致中西逻辑有别:中国逻辑重视实际观点的论证和类比推理,西方则将演绎推理视为理性的根本。前者对逻辑陈述的分析简单,后者则重视命题结构和范畴的系统分析。中国逻辑独立形成且具备特质,跟西方、印度逻辑体系三分天下,“对言语法”和对话逻辑继承并发展了上述传统,这是其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键词: 对言语法 对话逻辑 演绎逻辑 协同演化

吕叔湘汉语译文的对言韵味——纪念吕叔湘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一 

完 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 忠 浙江理工大学 提  要 :吕叔湘是语言学家,也是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的译文极富汉语韵味。本文从对言语法的角度品味其译文,将其归纳为四字格、并置对言、对言完形和互文见义、直接并置和二元双标、对言增译、反复问、半逗律、主谓对言、流水句、扁平化、顶真和驴子句、名词动译12个方面。既用对言语法理论来阐释吕叔湘译文的汉语气韵,也用其译文展现对言语法的解释力。  

  关键词: 吕叔湘 英译汉 英汉对比 对言 韵律语法

从回环性对言到句法性递系——论松紧两类句末重现现象的语法和修辞

刘探宙1、2  李心雨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实验室提  要:汉语有松紧两种句末重现现象将语法和修辞紧密联系在一起:紧式回环性对言,取自成对的言辞,经过相邻、相同项的合并,形成主观的情态性重置递系式,以宣泄情绪、表达态度为目的,这种回环是一种向内的封闭回环,隐喻了封闭性;而松式回环性对言,取自两轮对话,经过话轮间相邻问答的合并,形成客观的重申性再现递系式,以传递信息、引发他人回应为目的,这种回环是一种向外的开放性回环,隐喻了新的起点——(周而)复始。汉语的大语法包含修辞。

  关键词:回环 对言 递系 情态性重置 重申性再现 

  扁平句法与对言性——“自然书面语”视角马欣然 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提  要 :本文从自然书面语角度观察汉语句法的扁平性,探究其后的对言性本质。首先观察了几种主要句法结构之间的可断可连现象,然后讨论了说明性句法背后的递系性关系和互文性语义呈现,最后描写和解释了几种充分语法化的典型对言格式的表达效力。这几项考察足以说明,对言语法的扁平观和互文观对我们观察语言的实际应用、理解句子的编码策略、感受语法与修辞的效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本文提倡对自然书面语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汉语各种语体里最为自然、集中地反映汉语特点,表达准确而鲜明生动的常用语体。  

  关键词: 扁平句法 对言性 自然书面语 递系性 互文性  

  从唐诗的迭映看汉语的语法孙 杰1、2 1.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提  要:本文旨在从唐诗的迭映来重新认识汉语的语法,对迭映的概念、认知结构、句法结构、逻辑结构和形成原因进行考察,从语法学视角对迭映的概念重新进行界说。迭映的认知结构可以用视窗的提取与激活模型来解释,根据视窗的弹性和注意力的广度可以把迭映分为半句迭映和全句迭映。迭映的句法结构具有断连性、并置性和韵致性等特点。迭映的逻辑结构是“二元相关律逻辑”,属于成对关联词表达的二元倚变。迭映的形成来源于对话,可以看作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接话,迭映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还是对言,听话人接续完成了说话人未说完的话,体现了语言的交互主观性。唐诗的迭映不仅可以佐证汉语的名词是“大名词”,而且还让我们认识到汉语的语法是“对言语法(大语法)”。

关键词:唐诗 迭映 有序对 大名词 “对言语法”

词汇修辞化与修辞词汇化

傅惠钧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提  要:修辞与词汇在互动中发展,这是语言本质所决定的。词汇修辞化,是作为语言符号的词汇在修辞主体达成修辞旨意的运作中转化为修辞符号的过程,存在常与变两种不同形态,其生成机制可从语言内外两个层面来认识。修辞词汇化可有广狭二解。本研究主要聚焦狭义的修辞词汇化现象。狭义的解释是指修辞现象中词或非词的变异形式在历时发展中演变为词的过程,其形态主要表现为新形、新构、新义、新能的固化,其发展存在初化、熟化、固化三个不同阶段。 

  关键词:词汇修辞化 修辞词汇化 修辞动因 初化 熟化 固化

  语言推论性视角的话语生成新探:以双关修辞为例

廖巧云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与多语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

李蕊秀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刘   倩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提  要: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主要由显义和隐义两部分构成。本文以认知科学的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指导,并依托“认知+X”的新手段,对双关的生成展开研究。双关的生成,是主体进行的一个动态认知加工过程:通常以隐义的内容作为认知主体的输入,用作双关表达的焦点,然后以此为开端,衍生出一个形象鲜明的可感意象作为显义,反过来引出并解释隐义的内容,最后通过显性字词连接显义和隐义,从而生成双关表达。该过程的关键在于认知主体需运用“认知+推论”手段,依靠基于信息流动的语言推导将显义和隐义两者连接起来。 

  关键词:认知加工 认知+X 表征 语言推论 信息流动

 第5期
  “喻”思维与“谐音表达”研究徐盛桓 李淑静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提  要 :“谐音表达”作为一种修辞格式,表现为一对相谐音的词语或这样的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所构成的表达,这样的一对词语其音就是相似的。“谐音表达”的这一用法是有意识而为之的,是语言运用主观物理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运用的主观物理主义表现形式主要是“心物二重性”的“心物随附性”。在语言表达中,“心物随附性”里的“心”就体现为表达主体的“情”,而主体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既同表达主体自身的特性有关,也同此时主体所处的环境里的“物”有关。这样,语言运用的“心物随附性”就体现为情境的关联,情境关联落实到语言的运用就是“物—情—辞(词)”的关联。在“谐音表达”里,“物—情—辞(词)”的关联体现为“顺阴”(阴,隐性表述)以“扶阳”(阳,显性表述)的谐音表达技巧。

  关键词:“喻”思维 “谐音表达” 相似性思维 主观物理主义 “心物随附性” “顺阴扶阳”

  “感觉质”与“呈符化”——“听见美”的符号过程解析 田海龙 艾   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提  要:在假设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举办的“听见美”朗诵会能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基础上,探究这种“美”如何被听众感受到这类“感觉质”问题。为此,选取濮存昕朗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音频语料作为分析对象,借助Praat语音学软件对濮存昕的朗诵在语调、语速、音强、音高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之后借助“呈符化”的概念性工具解析濮存昕朗诵之“美”化作听众“感觉质”的符号过程。研究发现,听众之所以能够(或不能够)感受到濮存昕的朗诵之“美”,与其说是因为濮存昕的朗诵具有(或不具有)某些“美”的潜质,不如说是因为听众依据自己既有的关于朗诵和朗诵者的刻板印象做出了主观判断。研究进一步指出,如此依据听众自身刻板印象生成的“感觉质”具有一定的评判力,对朗诵者身份的建构具有影响力,这对探究修辞的建构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感觉质” “呈符化” 符号过程 模式化观念 朗诵

“饰论一体”:西方辞格论辩观源流考

 袁   影 方忆翎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提  要:修辞格的认知功能、解构功能等当代研究令人瞩目,但与之密切相关而渊源更为深厚的论辩功能却尚未引起关注。本文依据大量原始经典对西方辞格论辩观进行系统溯源,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各大时期的修辞学要著中,考辨出隐喻、提喻、转喻等转义辞格与反复、对照、修辞问句等非转义辞格的诸多论辩功能:逻辑诉求、人格诉求、情感诉求、在场/凸显、丰裕等。本文着重揭示西方古典时期辞格论辩观中所蕴含的“饰”即“论”或“饰论一体” “饰论不二”的精辟思想。

  关键词:修饰 论辩 辞格 论辩功能 西方修辞学

  多模态话语建构中修辞与设计的运作模式研究

张德禄  

同济大学外语学院

提  要:本文重点探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修辞与设计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探讨修辞和多模态修辞的关系;然后探讨修辞和设计所属的层次及其性质;接着探讨它们各自的分工;最后探讨修辞和设计的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发现:1)修辞和设计分属不同的层次,但它们不能被植入任何一个现有的层次中,而是处于两个层次之间:修辞处在语境层和意义层之间,设计处在意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2)修辞的分工是根据语境和交际意图等来选择适切的意义模式,而设计的分工是根据选择的意义模式选择合适模态集合及其配置关系;3)修辞和设计形成了一体化运行模式。现在这项研究还需要做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探索,通过语料库、试验、统计计算、大数据等方法来确认这项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并且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修辞 设计 多模态话语 意义建构 一体化运行模式

  话题信息度及其对回指形式的制约卢英顺 复旦大学中文系提  要 :语篇中后续小句或句子的话题与其先行语之间存在回指问题。回指的形式有三种:名词性回指、代词性回指和零形回指。回指形式的选择决定于话题信息度的大小。这三种回指形式的信息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名词性回指 > 代词性回指 > 零形回指。本文据此提出“话题信息度原则”,即在同一话题域中后续句的话题在信息度上一般不能高于其前面句子话题的信息度。 

  关键词: 话题信息度 话题域 话题链 回指 

  语篇评价构式“(你/您)看/瞧人家NP”的演变及其功能浮现陈昌来  宁柏慧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提  要:“(你/您)看/瞧人家NP”形式上来源于清末民初含“看”类话语提示成分的定语领属式和同位同指式的“人家+NP”,由源构式重组而成,形式异变、频率效应、类推机制促动其形成。意义上经历了“领属限定”>“主观评价”的动态范畴化和主观化过程,体现了“领属”范畴>“立场”范畴的这一重要语义演变路径,隐喻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从共时角度看,语境、构件因素、语用移情策略等影响构式立场表达功能的浮现;构式重音策略影响构式强调突显功能的浮现;语言经济原则、礼貌原则等影响构式语用修辞功能的浮现。

  关键词:评价构式 类型 演变 功能浮现

从历史来源看“据说”和“听说”的传信功能差异

梁银峰 杨建伟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提  要:在汉语中,传信功能可由信息来源与信息获取方式两种途径表征,“据说”与“听说”是各自的代表。语义测试表明,两者在信源的可靠性、信息预指以及其他获取方式上存在传信功能差异,这些差异可由历史来源得到解释:副词“据说”由引进间接信源的介宾结构“据说”词汇化形成;副词“听说”则由指示信息获取方式的感知动词“听说”语法化形成。两者是不同的传信策略向传信语演变的结果,“据说”固化了介宾结构的传信义,而“听说”吸收了感知动词的语境义。

  关键词:传信语 “据说” “听说” 词汇化 语法化

  庭审冲突话语中的“冲突性对话”与“对话性冲突”李 文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提  要:借助“对话性”实现冲突是庭审话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本研究以真实中国刑事庭审话语为语料,从人际语篇语义视角探析了庭审冲突话语中对话性修辞策略的具体实现形式,重点阐释了庭审各方通过人际协商和评价资源形成对话,进而实现冲突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庭审冲突话语中存在两种互补的对话性修辞策略:庭审参与各方不仅可以通过结构性人际意义协商实现“冲突性对话”,还可以通过由态度和介入资源实现的非结构性人际意义对话引发“对话性冲突”。此外,庭审冲突话语中的对话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冲突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之间,还存在于冲突发起者与冲突话语中出现的其他声音之间。对庭审冲突话语中对话性修辞策略的阐释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庭审冲突话语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推动庭审进程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能有效地指导庭审冲突各方认识争议焦点,为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诉讼秩序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对话性修辞 “冲突性对话” “对话性冲突” 磋商系统 评价系统

  语象关系视域下的表格“语言”研究钟 鼎1 戚晓杰2、31.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3.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提  要 :“表格”是一种独特的书面形式表达,是语言与图像的和谐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科技传播手段的进步,表格的交际功用愈显突出,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信息传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图像化时代”相同步、相谐和。目前由于其异质、交叉、边缘,囿于不同学科的分工,融语言与图像为一体的表格“语言”研究没有引起学界充分的重视。本文基于对“语象合治”符号学思想的认同,采用广义语言文字观,对由语象结合的异质视觉符号的表格“语言”进行探析。通过观察视角的变换,使此被忽视的边缘领域逐渐被发现,走向前台,从而将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语象关系 表格“语言” 内部构成 语象组合 构成特性 语体特征


期刊简介      

     《当代修辞学》(Contemporary Rhetoric)是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目前中国唯一的修辞学专业学术期刊,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当代修辞学》为双月刊,全年共出版6期。原名《修辞学习》,2009年经教育部、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更名为《当代修辞学》,2010年成功实现改版并启用现名。在严格执行国家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坚持繁荣修辞学术、推动修辞研究、指导语言运用的宗旨,专注于修辞学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修辞现象的解释,主要刊发原创性、研究性的论文。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积极组织、参与各层次的修辞学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定期举办的“望道修辞学论坛”,得名于我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人、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有效地增进了修辞学界的学术联系和交流,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本文来源:《当代修辞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刊讯|《汉语学习》 2024年第4期

2024-10-12

刊讯|《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2023年第1-2期

2024-10-10

刊讯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2024-10-09

刊讯丨SSCI 期刊《第二语言研究》2024年第3期

2024-10-06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4年第1期

2024-10-01

刊讯|SSCI 期刊《神经语言学》2024年第69-72卷

2024-09-30

刊讯 | SSCI 期刊《语言测试》2024年1-2期

2024-09-29

刊讯|《语言科学》2024年第4期

2024-09-27

刊讯|《北斗语言学刊》2023年第10辑

2024-09-26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万   星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